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原因是什么? - 知乎

admin 33 0

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爆发原因是什么? - 知乎

  巴尔干战争主要由两个因素组成:各民族的历史仇恨与外部列强的干涉。这二者如果少了一个就不会爆发战争。

  1878年柏林会议之后,位于巴尔干半岛的保加利亚获得自治,并且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与黑山获得独立,再加上之前独立的希腊,列强的干涉造成奥斯曼帝国在巴尔干地区数百年的统治出现动摇,俄国、奥地利在这之中都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

  1911年,奥斯曼帝国在对意大利王国的战争中战败,丢掉了利比亚和多德卡尼斯群岛,奥斯曼帝国的迅速失败让巴尔干诸国认为自己有能力把「异教徒」驱逐出欧洲。

  在俄国、英国的帮助下,塞尔维亚、保加利亚、希腊、黑山四国达成了反土耳其的军事协定,成立「巴尔干同盟」。

  1912年8月,阿尔巴尼亚起义军攻占了马其顿的斯科普里市,土耳其被迫允许阿尔巴尼亚自治,借此土耳其自顾不暇的时候「巴尔干同盟」于10月5日向土耳其宣战。

  由于巴尔干同盟的优势兵力(63万:42万),再加上奥斯曼帝国需要镇压阿尔巴尼亚人和亚美尼亚人的起义,战争仅仅1个月就打垮了土军在欧洲的主力,巴尔干同盟以雷霆之势扫荡了色雷斯、马其顿和阿尔巴尼亚地区的土耳其军队,几乎完全将敌人的野战部队消灭殆尽。

  之后的消耗战一直进行到1913年4月,土耳其签订《伦敦合约》承认战败。

  保加利亚在战后同盟友在战利品划分上出现了分歧:同希腊争夺萨洛尼卡,同塞尔维亚争夺西马其顿。而另一个巴尔干国家罗马尼亚也与保加利亚在南多布罗加有争议,战败国土耳其也磨刀霍霍想要收复东色雷斯。保加利亚的局面非常被动。

  1913年6月29日保加利亚军队先发制人进攻塞尔维亚,此举引发众怒。希腊、罗马尼亚、土耳其和黑山相继宣战,保加利亚军队在1个月内被四面击破,被迫于7月29日选择求和,承认战败。

  最终保加利亚丢失了大部分战果:

  马其顿由塞尔维亚、希腊瓜分,将色雷斯的大部分割让给希腊,罗马尼亚得到了南北多布罗加,将东色雷斯和亚得里亚堡交还给土耳其。

  强行推广民族语言,谁也不服。通用英语就没事了。

  在1877-1878年的第十次俄土战争时土耳其遭到惨败,罗马尼亚、塞尔维亚、黑山这些土耳其帝国名下的自治公国正式独立,被奥匈帝国趁乱占领的波斯尼亚保留在土耳其的名下由奥匈托管。战争的发动者俄国获得多瑙河口北岸和外高加索,还把从多瑙河到爱琴海包括马其顿在内的土地全部画入预成立的大保加利亚(附庸国)---保加利亚人是这些土地上的主体民数,历史上这些土地也曾属于保加利亚第一帝国(AD681-1018)和第二帝国(AD1185-1396)。欧洲列强不满俄国的扩张行为,尤其是英国担心俄国通过这个附庸国取得了绕过土耳其海峡的港口,塞尔维亚和希腊则恐惧大保加利亚的建立会减少他们可夺得的土耳其领土(马其顿)。最后经过1878年柏林会议的调停大保加利亚被一分为二,北部成立保加利亚公国在土耳其的名下自治,包括马其顿在内的南部交还给土耳其。“大保加利亚”计划被破坏,但它成为保加利亚民族统一主义的目标---即便俄保关系很快就变得敌对(详见1885年保加利亚危机)。1878年第十次俄土战争《柏林条约》之后的欧洲

  到了1908年,土耳其名下的波斯尼亚被它的托管国奥匈帝国正式吞并,也想夺取波斯尼亚的塞尔维亚西扩受阻,改为向南扩张希望获得出海口,与希望瓜分土耳其欧洲领土的保加利亚、希腊、黑山组成巴尔干同盟击败了土耳其(1912年第一次巴尔干战争),但是战后和会上被不想让塞尔维亚获得出海口的奥匈帝国搅局,沿海的阿尔巴尼亚独立建国,原本应由保加利亚分得的北马其顿被塞尔维亚占据以弥补损失,对此不满的保加利亚在奥匈的支持下向塞宣战,结果遭到塞尔维亚、希腊、罗马尼亚、黑山、土耳其五国的围攻(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奥匈准备入场救保,但因德国反对而放弃,最终保加利亚战败失去了更多的领土。保加利亚与邻国的领土争端

  当各大国小国新国老国都谋图在半岛上获取更多的土地,巴尔干的局势就复杂成了这样:

  奥匈帝国与塞尔维亚及俄国因争夺波斯尼亚而敌对

  保加利亚因摆脱俄国控制后被俄阻挠民族统一而与之敌对

  保加利亚希望统一同民族的北马其顿而与塞尔维亚敌对(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

  保加利亚希望统一同民族的爱琴海马其顿而与希腊敌对(两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

  保加利亚因割让南多布罗加而与罗马尼亚敌对(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的结果)

  罗马尼亚希望从俄国收复同民族的比萨拉比亚

  罗马尼亚希望从奥匈收复同民族的特兰西瓦尼亚和布科维纳

  希腊与土耳其之间因历史、领土、宗教等各种原因长期敌对

  土耳其与俄国之间因历史、领土、宗教等各种原因长期敌对

  桶里已经塞满了烈性炸药,只差一颗小火星……有哪些值得收藏的地图?

  • 评论列表

留言评论